四种常见固体物质的鉴别

来自:江苏    更新时间:2024-05-20

叶相建13866144924##如何鉴别4种化学物质?
皮刘程4978:______ 试剂:水和盐酸 方法:取小量四种固体,分别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不溶于水的就是碳酸钙,溶液呈蓝色的就是硫酸铜.再往剩下的两支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有气体放出的就是碳酸钠,没现象的就是氯化钠. 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 楼主,虽然说这样得到答案很容易,但是你也要想一想做一做啊,这道题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学理科除了努力做题,自己思考自己解答之外,没什么捷径的呀.

叶相建13866144924##中考化学实验操作4:几种固体物质的鉴别 -
皮刘程4978:______ (1)A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且所得溶液为浅绿色,故A为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填:Fe+2HCl═FeCl 2 +H 2 ↑; B、C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B和C为碳酸盐,可能是碳酸钙或碳酸钠,B不溶于水,则B为碳酸钙,C为碳酸钠,D和E的水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D和E的水溶液呈碱性,可能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加入碳酸钠溶液,③中为变化,则D是氢氧化钠,E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故填:CaCO 3 ,NaOH,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

叶相建13866144924##用水鉴别物质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其规律会使学习更轻松.现有四种白色固体,分别是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钙,只提供蒸馏水,将其鉴别开⑴、... - 作业帮
皮刘程4978:______[答案] ⑴、根据是否溶于水可鉴别出 CaCO3 .⑵、根据溶于水时形成蓝色溶液,可鉴别出 CuSO4 .⑶、将溶于水时形成无色溶液的两种物质分为一组,根据溶液温度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叶相建13866144924##用水可以鉴别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钙硫酸铜四种白色固体物质 -
皮刘程4978:______ 是的,可以鉴别这四种物质.首先,硫酸铜的水溶液为蓝色,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沉淀,现象不同;其次, 如何区分硝酸钠、碳酸钙,氯...

叶相建13866144924##四种常见物质的鉴别实验答案 -
皮刘程4978:______ 1.重要物质的鉴别 (1 )被鉴别的物质:① 涉及到物质的类属:气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② 涉及到 物质的体系:同类物质的鉴别;不同类物质的鉴别;同一体系中不同物质的鉴别;不同体系 中不同物质的鉴别.(2 )考查形式:① 围...

叶相建13866144924##鉴别纯碱、石灰石、芒硝、石膏四种固体物质,下列试剂中应该选用
皮刘程4978:______ D

叶相建13866144924##以下四种固体,只用水就能鉴别的是 A nacl na2so4 kcl nano3 B cuso4 -
皮刘程4978:______ 选B.一方面氢氧化钾溶于水放热,另一方面,氢氧化钾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生成蓝色沉淀.选B的理由如下:将4种物质分别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的是硫酸铜,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剩余两种溶于水的物质的溶液分别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钾,剩余一种是氯化钠.用水鉴别的主要利用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溶解后的颜色、溶解后的热效应、不溶液体的密度、相互滴加现象不同等方面.

叶相建13866144924##现有四种白色固体:①氯化钡 ②氯化钠 ③硫酸钠 ④无水硫酸铜.不用外加试剂(可以用蒸馏水)就可以把它 -
皮刘程4978:______ 硫酸铜是白色固体,但是溶于水后得到的是蓝色溶液,可以率先被判断出,而剩余的物质中氯化钡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在剩余的两种物质中能够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剩余的为氯化钠,故将这四种物质先后鉴别出来的顺序为④①③②,与B选项吻合. 故选B.

叶相建13866144924##用水可以鉴别氯化钙,硝酸铵,碳酸钙硫酸铜四种白色固体物质吗? -
皮刘程4978:______ 取样品溶于水,硫酸铜是蓝色,碳酸钙不溶于水.剩下两个溶液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硝酸铵

扩展阅读

  • rohs2.0十项有害物质
  • 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
  • 扫一扫题目出答案
  • 鉴别物质的简单方法
  • 四种常见的溶液的鉴别
  • 化学中常用5种的黑色固体
  • 红色的固体物质有哪些
  • 鉴别物质的四种方法
  • rohs十大有害物质含量标准
  • 物质的鉴别与除杂
  • 初中常见的黑色固体物质有哪些
  • 初中常见化学物质白色固体
  • 五种常见的黑色固体化学式
  • 固体物质燃烧有哪几种形式
  • 四种基本物质状态
  • 固体物质是什么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