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www.hanlefang.net    2024-05-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句出自曾子的《大学》,白话译文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1、作品鉴赏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2、价值影响
(1)《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2)《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3)《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

这个是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大学”这里的大学不是咱们现在的大学的概念,“大”通“太”或“泰”就是大学问,孔子指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2.“道”就是方法,途径等;

3.“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明德”可以看做是好的社会风尚或利民的德政。

4.“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5.“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6.“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总的意思就是: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出处:《大学》

选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文本解读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这就是,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

从表面上看来,与专业技能相比,道德品质的养成似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直接。但从长远来看,道德品质的传承,却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一般来说,我们把文化由外至内分为四个层面:器物层、制度层、风俗习惯层、心理层。

在这四个层面之中,心理层是最为核心的,而这种核心认同的本质,其实就是各自民族的“活法”,也就是其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一个,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大批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有深切认同的儒者。

这些儒者在和平年代,居庙堂之高则辅弼政教,处江湖之远则教化百姓;当改朝换代时,他们则以教化来驯服新的统治者,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原有的文化轨道上继续前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要素之一。



首先更正一下LZ的问题,这个是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但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大学”这里的大学不是咱们现在的大学的概念,“大”通“太”或“泰”就是大学问,孔子指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2.“道”就是方法,途径等;

3.“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明德”可以看做是好的社会风尚或利民的德政。

4.“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5.“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6.“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

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第一句话翻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其后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论述是中华文明对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进行的精辟论断。

“致知”:要有所成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成长阶梯,而通过“格物”进而“致知”是进阶逻辑的起点。

从现代管理层面解读,《大学》的第一段话表达了二层意思:其一,高尚美好的愿景;其二,要系统做事才能真正成功(近道)。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由各相互连结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就是系统。核心思想是各局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对整体发挥影响,因此,不可偏废。

要之,系统做事就是有组织地按步骤、分轻重缓急做事,通俗说就是要会“弹钢琴”。

从企业层面讲,就是对现代管理理念、原则、方式方法持之以恒,有序推进,一是把握节奏,二是分清主次。

从理论层面讲,由建构理性为支撑,更利于系统做事。所谓建构理性,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其他人、群体、组织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出来的行动指导思想。建构理性高于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即“走一步看一步”,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为建构理性做准备,是阶段性的产物。到了合适的时机,无论个人或团体,都需要对实践理性的结果予以总结升华,上升至理论高度,成为建构理性用以指导自己或团体下一步的行动。建构理性要求承认他人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不是抱着自己既有的条条框框不放,还口口声声“不信这个邪”。自己总结升华不出来,那就向别的个体、团队、组织、民族、国家借鉴学习,别人也同样在这颗星球上实践、思考,同为人类,该信的邪就得信。否则,任何个人或群体将会陷入停滞不前的死循环。

当然,系统做事不排斥实践理性。有系统做事能力的人,“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走一步看一步”都可踏实稳妥,收放得宜。系统做事能力差的人,“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走一步看一步”则可能遍地起火,危机四伏,带来灾难,要么不了了之,要么让别人来擦屁股,代价巨大。

明德战略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把推行系统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企业界全力倡导系统管理理念。

明德战略创始人娄勇坦言,倘若继续轻视系统做事的习惯与能力,整个民族将会为此付出不可承受之代价,也不可能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国民如此,中国企业也不会例外。

明德战略认为,在今天全球化冲击的世界,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落后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管理差距,早已不是什么有没有新鲜的管理制度、出奇制胜的竞争手段这样一招鲜的“管理法宝”,中国企业要想获得任何一家世界先进企业的所谓管理秘芨,都可以轻而易举,不是问题。真实的差距是你有没有系统做事的能力,你的企业是靠制度、文化、机制在管理还是靠老板/CEO的灵机一动亦或《三国演义》的心机、“雍正王朝”的权术在管理,这才是差距。

为帮助中国企业培养系统做事习惯、提升系统做事能力,明德战略倾力开发出享有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系统提升[ECHO]模型,该模型由四个层面构成,分别是:

E:企业家能力提升(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C:公司治理结构完善(Corporation governance perfection)
H:习惯与文化变革(Habit & Culture Change)
O:组织动态优化(Organization dynamic optimization)

其中:
E:企业家能力提升(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核心点为:
1) 企业家能力提升必要性
2) 企业家的三种能力
3) 企业家能力提升路径

C:公司治理结构完善(Corporation governance perfection)核心点为:
1) 公司治理结构定义
2)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必要性
3) 公司治理结构变革

H:习惯与文化变革(Habit & Culture Change)核心点为:
1) 习惯与文化重塑内容
2) 习惯与文化重塑步骤

O:组织动态优化(Organization dynamic optimization)核心点为:
1) 组织动态优化的内涵
2) 企业组织的层级控制
3) 组织动态优化的步骤

[ECHO]模型已在多家中国企业得以全面或部分推行,效果显著,深受赞誉,并正在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同。

1886625453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作业帮
璩幸晨______[答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全文及注解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

1886625453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 作业帮
璩幸晨______[答案] 首先更正一下LZ的问题,这个是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但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大学”这里的大学不是咱们现在的大学的概念,“大”通“太”或“泰”就是大学问,孔子指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

18866254532:如何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作业帮
璩幸晨______[答案] 译文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

1886625453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
璩幸晨______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出自:春秋 曾子《大学》 原文选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18866254532:如何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璩幸晨______ 做治国安帮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

18866254532: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温古知今 止于至善 -
璩幸晨______ 语出《礼记·大 学》 大学之道:大学,朱熹释为“大人之学”,意即指有关政治或人 生哲理等高深而广博的学问. 明明德:儒家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善良光明的德性,此即为明德, 但却受到后天物质利害的蒙蔽压抑.若加以适当的教育,便能使明德 显露出来. 新民:“新”动词,革新之意.即不断敦品励行,自我革新求进, 然后推己及人,将自己的德学贡献给社会. 止于至善: 止的意思并不是终止,而是“必至于是而不迁”之 意;换言之,“止”兼有达成和维持之意义.未达理想前,必须勉力 以赴;达成之后则务使其维持不坠,这才算是“止”.故只有使事物 皆能达到最美善圆满的境界,才能称得上是“止于至善”.

1886625453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
璩幸晨______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

18866254532: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是哪一部典著中的名言 -
璩幸晨______ 此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首章——经.(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1886625453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
璩幸晨______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之道》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扩展阅读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 请问“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求全文详解...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什么
  • 曾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哪部典著?
  • 《大学》知止而后定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理解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
  • 文言文翻译转换器
  • 《大学》全文及解释
  •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处
  • 《大学之道》原文
  • 《大学之道》全文
  •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大学之道》全篇原文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