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www.hanlefang.net    2024-06-0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说几个很明显的。
1.曹操杀吕伯奢,曹操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演义中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赤壁之战,曹操顶多带20万大军打东吴(一说5万),哪有演义里的那83万···还有,曹操未杀刘馥(就是横槊赋诗后出来谏言的),刘馥在出征前已病死。另外,曹操退回南郡后并未痛苦郭嘉。
3.白马之战,曹操也是带着百姓一起撤退的,但演义里没有提。所以大家不要只记得“刘玄德携民渡江”···
4.第十回里青州兵,是曹操自己主持讨伐收降的,朝廷没有下过旨。


最本质的区别还是: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文武双全,政治阳光敏锐,儿女情长,海纳百川,而不是演义中塑造的奸雄形象。

历史中曹操深明大义,懂得体恤手下,宽宏大量,而书中曹操狡诈阴险,嫉妒心强,可以说将现实中曹操改动很大。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大相径庭,他是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个胸襟广阔,求贤若渴的英雄人物.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英雄与奸雄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 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所谓乱出英雄,曹操正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崛起的英雄人物.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北魏政权的奠基者.政治上,他礼贤下士,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他运筹帷幄,计谋过人;诗歌创作上,他豪放大气,文采出众.如此一位文武全才,却惨遭世人的唾骂,究其原因,是《三国演义》中的“乱世奸雄”之说?是戏剧舞台上白脸佞臣的扮相?还是扬刘抑曹的封建“正统”在作祟?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即曹操)问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的人物评论家):“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有两种理其一、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扰乱社会的奸雄;其二、曹操是治世中的能臣,乱世中的奸雄.这样看来,曹操不是只能做奸雄么?然而鲁迅先生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也许曹操能听到这样的评价,该有些许安慰吧.可见,并非所有人都鄙弃曹操的.当然,我也应算是曹操的忠实“粉丝”.
小时候,抱着一份童稚无知看过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那副奸诈的面孔早已在心里烙下印迹.如今怀着对曹操的“憎恨”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的形象渐渐高大,于是开始喜欢曹操、敬佩曹操.方识英雄本色时才知道世人对他的误解有多深!
(二)曹操的英雄观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也住在许昌.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俯中饮酒共论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却被曹操一一否定.于是刘备问谁能当之,没想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到这话,吓得汗流浃背,匙箸落地,后借听到雷声才掩饰过去.
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日月之志者也.”那是说,凡是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吞吐天地宇宙的宽广胸怀,有宏远高大的凌云壮志,更兼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凡此三者备,可谓英雄也.可见,曹操对英雄的衡量标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一个人是否为英雄,曹操更看重的是个人内在的素质修养,兵在精不在广,斗智远胜于斗力.而将当时兵少将寡,辗转漂浮的列为除己之外唯一的英雄,则体现出他的慧眼如炬.他知道刘备胸有大志,非池中之物,不会久居人下,断定刘备也是个英雄人物.但他当时也许也是出于一种试探,并没借机除去刘备,还将这条“蛟龙”放走了,后来果应其言,刘备成了三分天下的割据势力之一.这可能是曹操一次重大的错误决策吧.
(三)煮酒论英雄
1、少年孟德,放荡不羁
曹操出生在当时极有势力的官宦家庭,其父曹嵩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这已是朝廷中的高官.因此曹操从小就衣食无忧,与许多官家子弟一样,整天穿街过市,飞鹰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据《三国志》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正业.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少了叔父的约束,曹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可见少年时的曹操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竟能将他的父亲和叔父玩弄于股掌之中.
还有一次更加离谱,曹操伙同一群朋友去偷别人的新娘子,其中就有出身名门望族的袁绍.当大家都在喝酒时,曹操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去抓贼.他冲起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就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灌木丛,灌木把衣服勾住了,跑不掉让曹操帮忙.谁知曹操将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就把袁绍当成了贼.袁绍一着急,就从灌木丛中蹦了出来.从这出小小的闹剧中不难发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曹操仍能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相比之下,袁绍就逊色多了.虽然出的点子是损了一点,但也只是玩伴间的玩笑,不足以说他是奸诈之人.
2、执法严明,治军有方
曹操二十岁就做了孝廉,可谓仕途得意.《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个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既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这样一来,就触动了宦官集团的利益,若换作其他人,一定不得好死.可碍于他父亲是太尉,后台强硬,权贵们也无可奈何.但他们也决不会善罢甘休.为拔掉曹操这颗眼中钉,他们便以曹操治理有方为由,保荐曹操做了顿丘令.
在当时那种黑暗的社会中,曹操一心想做个好官,严明执法,却处处受到排挤,阻力重重,举步为艰.后来曹操做过议郎,因看到宦官专权把弄朝政,就几次大胆直谏,却始终未能为灵帝所纳.曹操为此倍感失望,于是不再献言.之后,曹操又做了几任官,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为官原则.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无论是谁犯法,他都全依法惩办,毫不手软.曹操初涉政坛便能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他试图以法律来整顿吏治,改变当时已腐朽不堪的官场风气,从而挽救岌岌可危的东汉政权.但他的做法触及许多权贵的切身利益,加上统治者慑于他们的势力,因此曹操的政治主张注定要落空.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而引董卓入朝,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京城大乱.曹操借献刀之名欲刺杀董卓失败,逃归故里,招兵买马.开始他戎马征战的军事生涯.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率兵南征张绣,路经麦地,当时麦子已熟,农民看到大军到来,不敢割麦.于是曹操出榜安民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于是“百姓无不欢声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军官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而过,并不敢践踏.”就在这时,田中飞起一只鸟,曹操的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让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说:“丞相怎么可以议罪呢?”曹操说:“我自己制定的军法,自己触犯了,如果不治罪,怎么可以服众呢?”随即拔出腰间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谋臣郭嘉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怎么可以自杀呢?”曹操沉思良久,最后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又派人传示三军.这就是“割发代首”的故事了.
当然,曹操绝不会为了一条军令而赔上自己的性命,因此很多人说曹操这中做法很狡诈,虚伪.其实不然,试想,一个人要领导一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军队,除了个人的魄力,更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治军策略.既要考虑百姓的感受,以赢取良好的舆论环境,又要严肃军纪,令士兵心服口服,这需要有高超的治军驭人之术,曹操做到了.虽然之后曹操违反了军法而割发以代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依法办事,但仍取得“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的效果,可见曹操治军手段之高.假如当时曹操真的依法办事,将自己砍了,那必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曹操一死,庞大的曹家军事集团群龙无首,必将分裂溃散.少了曹军的制约,个地的割据势力会蜂拥而起.相互混战,加剧社会的动荡,使百姓更加的水深火热,痛苦不堪.而在此期间起着维系社会相对稳定,约束其他封建军阀由于野心的膨胀而爆发的混战局面的关键性人物就是曹操.因此曹操“割发代首”以取军心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聪明之举.曹操的严明执法,治军有方的优秀品格贯穿他几十年的征战生涯,这也是他能雄椐一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3、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兄弟分离.关公被曹兵困与一座土山之上,走投无路.而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结果关公答应了,不过附加了三个条件.这也许是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吧,哪有败兵之将还有条件投降的.而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
曹操本可以一刀砍了关公,以绝后患,但他他舍不得.他深知关公是个罕见奇才,杀了未免可惜.于是他答应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回到许昌,曹操为了收买关公的心,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邀请关公,金钱美女更不在话下,而关公却分毫不动,最后曹操连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都慷慨相赠.
而关公虽在归降曹操期间斩杀了袁绍麾下的两名大将颜良与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但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毫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曹操纵有千万个舍不得也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那关羽怎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在离开中,又上演了一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的“好戏”.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
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敦,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有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用.由于爱才,曹操常常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他认定的人才,他会千方百计去争取,但如果得不到,他也不会勉强.他宁愿多一个对手,也不愿做那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事情.
曹操的爱才和大度在他的诗歌中也大有体现.公元207年7月,曹操率大兵北击乌丸,途经碣石,写下《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诗中,曹操以眼前之景加以想象,借大量意境开阔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气势磅礴的画面,刻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含万千的景象.充分体现了曹操博大旷远的胸襟和涵盖宇宙的气量,实非常人所能及.
公元208年冬,曹操挥雄师百万南下,意欲扫平南方群雄,统一中国.开战前夕,曹操在战船上置酒设乐,大宴诸将.他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飞,颇有感慨.于是立于江头,横槊赋诗,咏出了千古不朽的诗篇《短歌行》.曹操在诗中抑扬交错,忧喜交加.“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真情流露.
曹操的爱才之心如此,谁可比之?俗话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在我看来,曹操的气量和胸襟恐怕要比宰相大的多吧.作为一个乱世中的封建统治军阀,若想独霸一方而虎视天下,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爱惜人才,胸襟开阔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而曹操恰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一原则,使得许多人才愿意归顺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出生入死.
4、用人唯贤,唯才是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千里马”指的是人才,而“伯乐”指的是善于相人、用人者.在三国这个特殊的分裂时期,华夏大地上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缺乏的是那善于挖掘人才的“伯乐”,而曹操堪称伯乐中佼佼者.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他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而且在用人技巧上也有其过人之处,因为他一向坚持用人唯贤,唯才是用的原则.郭嘉在阐述“曹操十胜,袁绍十败”的论说中讲到:“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以度胜也.”这句话并非逢迎拍马之说,而是能一针见血,点明袁绍与曹操在用人上的本质区别.
为了选拔人才,曹操在公元210年春下了一道《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之计,打破了依据门第高低人用官吏的标准.在令中,曹操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治理好天下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希望大臣们帮他把那些出身贫寒而被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后来,在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的用人制度.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曹操集中大量人才,当时个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才数不胜数.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了于禁,乐进,典韦等将才;从地方投降过来的人才中任用张辽、徐晃、张郃、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任用李典、李通、许禇、臧霸等;从东汉朝廷的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朗等;从普通人才中起用郭嘉、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家立了汗马功劳.
曹操用人不计名声荣辱,凡有治国用兵之术,都要举而用之.曹操在任用人才时可谓独具慧眼,艺术高超.曹操在兖州招纳贤士.当时有叔侄二人,即荀或、荀攸来投曹操,荀或旧事袁绍,曹操与他共论天下大事,甚是高兴,说:“以吾之子房也!”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荀攸为海内名士,曾任黄门侍郎,后来弃官归隐,曹操任命他为行军教授.他们又向曹操推荐了几名当时有名的贤士,曹操都一一加以重用.同时又有许多武将引兵投靠曹操,曹操先是观其相貌体格,再让他们当场展示武艺,然后录用之.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便暗暗称奇,让许禇与之交锋,两人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个人才,并派人把他争取到自己手下.
官渡之战中,许攸由于所献计谋难为袁绍所用,连夜投奔曹操.当时袁绍七十万大军虎踞官渡,想与曹操决一死战,而曹操仅有七万人马,且粮草不济.当他听说许攸到来时,高兴得来不急穿鞋就跑出去迎接.经过几番试探,曹操确定许攸是真心投降,便大胆采用许攸的计谋,果然大获全胜.这就是曹操的过人之出,即使在极其不利的境地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人有度.而袁绍与之相比,简直相形见绌.后人有诗叹袁绍曰:“忠言逆耳反见仇,独夫袁绍少计谋,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可见袁绍手下虽谋士众多,但不得善用,即使拥有百万之师,也是枉然.而曹操却能抓住时机,用人不疑,终究力挽狂澜,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给拥有四州之地的袁绍以致命一击,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能驾驭人才的 人方可得天下,能让人才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服务的人才可以巩固天下.曹操这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非袁绍之流能比的.袁绍的“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比之曹操的“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的道行差远了,因此才有绍败曹胜.
5、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们说曹操阴险狡诈,是篡夺刘家天下的乱臣贼子.很大程度上是受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其一是许劭那句经典的评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放声大笑.于是人们借这句话再加上《三国演义》中被极力丑化后的曹操形象,初步宣判他为奸臣;其二,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借献刀之名刺杀董卓未遂,后逃离洛阳,返回故里..途中错杀吕伯奢一家,最后还抛下一句话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三就是曹操最狠的政治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当我们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曹操的这一做法,就不难发现,这是比较保守而且高明的.
东汉政权传至献帝,早已名存实亡,完全沦为一个傀儡政权.在献帝登基之前,就已经和少帝饱受军阀割据,颠沛流离之苦.当时有一句童谣说:“帝非帝,王非王,千骑万骑走北邙.”正是小皇帝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公元189年,西凉军阀董卓借铲除宦官之机领兵进驻洛阳,东汉政权很快落入董卓手中.他废献帝,然后以天子之名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可惜董卓生性过于残暴,没过多久,就被义子吕布给卖了.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并非曹操首创.
公元201年,献帝遭受李傕之乱,在外辗转后返回洛阳,见宫室烧尽,街市荒芜,往日都城只剩残垣短壁,满目萧条.于是决定前往山东暂避,曹操闻知后,马上前往迎接,并在众谋士建议下,移帝驾于许昌,从此朝廷大权尽归曹操.
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对其他割据势力或招降,或让他们互相攻打,然后自己以逸待劳,坐收渔翁之利.例如曹操曾发诏令刘备讨伐袁术,刘备虽知是计,但出于对刘家天下的耿耿忠心,也不敢违背诏令,于是出兵前往讨伐,却留张飞守城,致使最后徐州失陷,刘备无家可归.只得依附吕布.而在三国鼎立形势出现后,曹操更是频频以天子之名发诏让吴蜀相攻,若他们不遵诏令,那曹操便可师出有名地出兵讨伐.
曹操这一做法不过是想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他非常了解那些地方诸侯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每个人都在竭力表现自己的忠心,动不动就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组织军事联盟,发动战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来可以牵制那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人,二来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只是由于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封他为魏武帝,因此曹操便逃脱不了篡臣的罪名了.
然而,凭什么说姓曹的称帝叫“篡汉”,姓刘的称帝就称“续正统”呢?难道姓刘的无能,还要抱着玉玺和天下百姓同归于尽,却不允许那些有才有德的人来管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帝王之位,能者居之.如果说曹操是汉室的乱臣贼子,那么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刘邦诛秦,又算作什么?难道说他们也是奸臣?无奈历史总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曹操能在有生之年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缔造一个太平盛世,那么现在一定是一个受万民顶礼膜拜的有道明君.可惜历史已成定局,曹操纵有万千冤屈,又有谁能说清道明?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远筹渲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仅仅八十九言就展现了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曹操形象.我认为这应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文武兼备、体恤民生、策马驰骋华夏、挥鞭平定北方,堪称一世之英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英雄本色不容诋毁.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
饱受赞扬。“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
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
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
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然
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演义中走样变形。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仗义的一面,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其合法性,来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因此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但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但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正统”。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他认为,曹操不讨人喜欢原因有三: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此外,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

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三国演义》
是中国小说史上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小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而“虚实”问题在中国小说评论中始终占有格外突出的位置。作为小说繁荣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实"问题更是这些争论的焦点。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单就小说的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应该会沿着由“实"而“虚”的单轨道运行,但是在大趋势不变的前提下,小说的接受史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重“实"与重“虚"相伴而行,因为,除了小说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小说的接受还受社会现实、评论家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19256701168: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曹操为什么历史上的曹操会有很大的不同 -
皇帜到______ 因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为了衬托刘备而存在,拥刘砭曹是其主线,所以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19256701168:历史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
皇帜到______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

19256701168:《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
皇帜到______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大相径庭,他是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个胸襟广阔,求贤若渴的英雄人物.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英雄与奸雄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

19256701168:《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
皇帜到______ 说几个很明显的. 1.曹操杀吕伯奢,曹操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演义中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赤壁之战,曹操顶多带20万大军打东吴(一说5万),哪有演义里的那83万···还有,曹操未杀刘馥(就是横槊赋诗后出来谏言的),刘馥在出征前已病死.另外,曹操退回南郡后并未痛苦郭嘉. 3.白马之战,曹操也是带着百姓一起撤退的,但演义里没有提.所以大家不要只记得“刘玄德携民渡江”··· 4.第十回里青州兵,是曹操自己主持讨伐收降的,朝廷没有下过旨. 最本质的区别还是: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文武双全,政治阳光敏锐,儿女情长,海纳百川,而不是演义中塑造的奸雄形象.

19256701168: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比较? -
皇帜到______ 这么说吧:小说中有将曹操扭曲的倾向,比如说曹操善计谋,小说上说他奸诈,而这正是聪明的表现.在一些正典中就充分的赞扬了曹操善于用人等等品德

19256701168:历史中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是否不同?有哪些方面不同. -
皇帜到______ 大为不同,除了身高体重,智谋雄心差不多外,其他都是天差地别.比如曹操是英雄不是奸雄,比诸葛他们都会打战,才华横溢,曾经一心想光复汉室.

19256701168: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
皇帜到______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罗贯中写得十分奸诈,但是正史中曹操并不很奸诈,他是一位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为中国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256701168:《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现实中的曹操有哪些 -
皇帜到______ 三国演义丑化曹操,三国志现实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曹魏江山就是曹操打下来的,唯才是举,屯田制对后来的统一有贡献的.

19256701168: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现实的曹操有哪些区别? -
皇帜到______ 现实的曹操年轻的时候风流还有点下流,听说和袁绍一起抢过亲,而且有人妻爱好,不过不能否认的是曹操是英雄,不畏强权(当长安令时把十常侍中哪个太监的亲戚打死了),有勇有谋,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头脑和远见,而且任人唯贤,手下能人贤仕是三国中最多的.忠君爱国,曹操是第一个刺杀和发起讨伐董卓的,也是第一个在联军打胜后没去管分配利益而是直接追击董卓的.而且一生之中都不曾称帝.

扩展阅读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何
  • 现实中历史中的曹操与《三国演义》的曹操有什么不同?
  • 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什么黑点?
  • 历史中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是否不同?有哪些方面不同。
  • 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进行比较,该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
  •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和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有出入吗?
  • 历史中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有什么出入?
  • 三国最神秘的7人
  • 《三国演义》儿童版
  • 美俄中三国谁最弱
  • 新版三国免费95集
  • 三国演义学生版电子书
  • 袁阔成三国演义在线听
  • 三国演义365回全集
  • 新三国1一95集全免费下载
  • 老版三国演义84集
  • 《三国演义》学生版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