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称呼中国的名称?

www.hanlefang.net    2024-06-01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称也有很多。华夏,中华,九州,海内,瓷国,CHINA。

中国在古代有华夏,中华,九州,赤县,海内等称呼。简介如下:
1、华夏。也称“夏”或者是“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4、赤县。指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5、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

古代中国的别称很多,大致有如下演变:
在先秦时期,“华夏”和“诸夏”这样的称呼既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统的种族,也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代称。后来“天下九州”的概念开始出现后, “九州”或“神州”也有了类似的含义。
到战国后期阴阳家们在九州基础上又提出了“大九州”概念,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东汉以来,佛教东传,来华的印度僧侣按照梵语音译称中国为“震旦”,后世某些文人也继续沿用。
在秦汉王朝之后,当时的朝代名也自然指代中国。

中国在古代有华夏,中华,九州,赤县,海内等称呼。简介如下:
1、华夏。也称“夏”或者是“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4、赤县。指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5、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
望采纳!

“中国”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商周之际,此前何时出现则不得而知。《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语卫康叔),这个“中国”指的是“居天下之中”的邦国; 商、周的华夏人认为,在天子居住的都城以外,依次有侯、甸、采、卫等卫戍;再之外则为蛮、夷、戎、狄,“居天地之偏”,称为四夷。最早的实物资料是何尊上的铭文(公元前1038年,周成王语何),原文为“隹珷王既克大邑商,���廷告于天,曰:余���宅���中或,自之辥民”,释读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中或(中国)”指的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处“国”作“地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汉代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并且出现了中外之分、敌我区隔这样与现代相似的用法。魏、晋、宋、齐、梁、陈皆称呼自己为中国,而以吴、蜀、北朝为贼、虏、伪等,北朝亦自称中国。隋、唐自称“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仅有中原政权自称“中国”,南方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等没有自称“中国”,宋代则视五代十国是分裂的中国。在辽宋和金宋的南北对峙时期,“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再次凸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

对外官方交往中,已知最早使用“中国”的是汉,比如汉使陆贾对南越王赵佗说:“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唐太宗赐薛延陀国书中有:“中国礼义,未始灭人国,以颉利暴残,伐而取之,非贪其地与人也。”;元世祖赐高丽国书有:“中国之姓虽更,外邦之贵不阙。”,给日本国书中有:“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明太祖赐日本国书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万历年间,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后金、清在萨尔浒之战后即以中国自称。1689年,清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正式将“中国”作为现代国家概念的名称使用。

“中国”的同(近)义词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土”、“唐山”等。梵文对中国的称呼为Cina,希伯来文为Sininm,粟特文为Cynstn,拉丁文为Thin,希腊文为Sinae、Tzinitza,阿拉伯文为Cyn、Sin、Thin,汉译真丹、震旦、脂那等。南宋以后,意大利语为Kathay、法语为Cathay,即汉语契丹,明以后为Cina、Chine,惟俄语仍称契丹。英文对中国的称呼为China,若直译,则为Middle或Central Kingdom。古日语有Morokoshi、Kara、西土、吴国等。

“中国”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商周之际,此前何时出现则不得而知。《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语卫康叔),这个“中国”指的是“居天下之中”的邦国(“国”作“国家”解; 商、周的华夏人认为,在天子居住的都城以外,依次有侯、甸、采、卫等卫戍;再之外则为蛮、夷、戎、狄,“居天地之偏”,称为四夷。最早的实物资料是何尊上的铭文(公元前1038年,周成王语何),原文为“隹珷王既克大邑商,廷告于天,曰:余宅中或,自之辥民”,释读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中或(中国)”指的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处“国”作“地域”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称呼中国的名称有华夏(起源于周朝),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九州,神州,海内…。

13634218549:以前古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叫什么名称的? -
於迹虏______ ”中国“在古代泛指中原地区.古代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的代称出现.

13634218549:中国的称呼有哪些 -
於迹虏______ 中原、华夏、九州、神州等.1、中原:这是一个古老的地理名称,指的是位于中国中部的地方,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地区.2、华夏: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名称,用来指代古代的中国文明和人民.3、九州:这是一个古代的地理名称,用来指代中国的九个主要的行政区域.4、神州:这是一个古代的地理名称,用来指代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13634218549: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有哪些 -
於迹虏______ 中华、华夏、神州、赤县、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海内、震旦等

13634218549:高中语文,对古代中国的称呼,像赤县,九州,还有哪些 -
於迹虏______ 赤县、神州、天下、十三省、中华、华夏、九州、天下、海内、中国、宇内、域中.

13634218549:中国古代有多少个旧称呼? -
於迹虏______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

13634218549:中国古时候都叫什么名称,最少3个答案 -
於迹虏______ 神州 华夏 九州 被秦统一后各个朝代,例如,唐,宋,元.明.,清 采纳哦

13634218549:问题:大陆有时是祖国的代名词,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称呼吗?
於迹虏______ 华夏、中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九州、四海、神州、震旦

13634218549:中国的名称还有哪些
於迹虏______ 中国的名称还有华夏、中华、九州、赤县、神州、海内、炎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13634218549:中国在古时候有什么样的称呼? -
於迹虏______ “华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华”等 你说勒那个大清时候和大明时候只是中国古时候比较大的统治政权.. 你说的那个的话是 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三国、晋朝、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宋元时期 :辽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明清时期:明朝、清朝 这些只是当时中国比较大的政权而已 除勒这些还有一些小的政权和一些小的部落.

13634218549:中国古代叫什么 -
於迹虏______ 华夏

扩展阅读

  • 古代中国别称有哪些:
  • 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 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
  • 自古以来关于中国的称呼都有哪些
  • 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有哪些
  • 中国还有哪些别称?
  • 中国又称什么?
  • 古代的中国有哪些别称?
  •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代称?
  • 中国古代有哪些称呼中国的名称?
  • 辈分称呼大全一览表
  • 中国的别称16个
  • 中国最可怕的一个姓名
  • 中国最罕见的4个姓氏
  • 1-100岁古代叫法
  • 中国称呼大全表
  • 中国最吓人的姓
  • 中国十大美称
  • 古代铜钱币大全100图
  • 中国在古时候有许多称呼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