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邓”的姓是怎么来的

www.hanlefang.net    2024-05-19
关于姓氏“邓”氏是怎么来的?~


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寻根溯源
邓姓起源有五:
1、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州),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
3、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4、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北宋灭唐后,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封为氏,其后子孙亦称邓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六百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六七八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七零五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零一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一二六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一百一十四代传人。�
郡望堂号
邓姓郡望有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2、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3、高密国,治所在高密(今属山东);4、平阳郡,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5、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6、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7、洛阳郡,治所在河南洛阳;8、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宜春;9、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南雄县。
堂号:
“讲学”、“南阳”、“集文”、“南雄”、“两秀”、“平寿”、“谦恕”等。
宗族特征
1、历史地位显赫,名家辈出,卓有成就者,不可胜数。
2、邓姓人干耸云天(即南阳一支),枝繁叶茂(即分支亦名声显赫),众多郡望说明一个问题,即“天下邓姓出南阳”早已在海内外邓姓人中形成共识。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据民国残本《邓氏族谱》,江苏泰兴邓姓一支字行为:“云岳承德,树耀培宏。”
名人精粹
邓通: 蜀郡南安(今属四川)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邓攸:平阳(今山西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人,明代抗倭名将,一五九八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邓�:江苏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等。邓世昌:广东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一八九四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壮烈殉国。邓廷桢: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邓中夏:湖南宜章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一九三三年被捕就义。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一九四九年率部起义。邓小平:四川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姓氏源流
邓(Dèng)源出有五: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
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三、历史名人
邓 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 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 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 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 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 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 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 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
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2、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
【邓姓宗祠通用联】
〖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云台列首;
谏院知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阳世泽;
税院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协,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后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
-----------------------------------------------------------------
〖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南阳承世泽;
东汉启功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 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
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为无儿。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禁烟功勋卓著;
抗日史册留芳。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
〖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如山并耸;
宗功深似水同流。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
鞠躬恍觉祠门隘;
诚益顿忘市井喧。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
祖籍灌阳千家峒;
孙邑富水七都乡。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
平寨村邓姓人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谱,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始祖是取姑孙,生下卯太公、戊二公、银三公、巳四公四房人,戊二公已经绝后,银三公迁到钟山县,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是卯太公和巳四公的后裔,约500多人。洪武二年(1369年),距大德八年(1304年)有65年时间,这65年邓姓人是漂洋过海还是定居在全州灌阳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平寨村邓姓人的神龛上都写有这副对联,说明他们当时是从灌阳县迁到富川定居的。
千秋共仰云台像;
四树长留古柏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海战献身致远舰;
文行图志伯牙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号神品;
文度易解称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清·邓石如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
〖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
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邓姓族人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邓姓源出邓国这一信息。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这副对联,简明地道出了邓氏的历史渊源。正如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姓: 邓 排名: 34

由来: 约在公元前进13世纪,商代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在邓的地方,建立邓国。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公元前703年得罪了楚国,被楚文王消灭掉,于是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邓姓。关于邓国的城都,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当今的河南邓州市,另一是在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生活在原来的地方,从战国,秦,到汉代,邓氏有的移居到今天的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此后邓氏不断往外迁,有的往南到湖南,湖北,有的往西到山西,甘肃。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批向南迁,分布在江南的许多省,在江西,江苏的较多。北宋初,李姓中有一支改为姓邓,为邓姓增加了新的来源。南唐后主李煜,曾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天的湖南),为了躲避灾难,将自己的姓改为邓姓。邓姓历史名人众多,春秋末有郑国人邓析,是当时的法家先起人和名家;三国时蜀地的名将邓芝,魏国的名将邓艾。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还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邓植仪,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在按人中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34位。
邓姓分布
概述:
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
始兴邓姓
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
台山邓姓
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梅县邓姓
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
台湾邓姓
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
香港邓姓
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
(—)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
(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
(三)元朗区:英龙围。
(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
(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
(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
(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
(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13232218463:姓氏邓的来源30字? -
朱鸦邵______ 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

13232218463:邓氏祖先是谁 -
朱鸦邵______ 邓氏最早始祖是商代的皇族.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叔于邓(今河南邓州),建立邓国,并赐姓“曼”.邓国于是也称“邓曼国”.有人就以国家名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邓姓最早的由来.

13232218463:关于姓氏“邓”氏是怎么来的? -
朱鸦邵______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 邓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

13232218463:邓氏的起源
朱鸦邵______ 邓姓起源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 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

13232218463:邓姓氏起源是什么?
朱鸦邵______ 邓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子姓邓国被迫南迁到了湖北襄樊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邓 国被楚文王所灭,邓国人因怀念故国,便多以旧国名为姓. 2.出自姒姓. 大禹的后裔仲康封他的支庶于河南的邓地,并建立了邓国,后来被商朝所灭,亡国子孙南迁后,因怀 念故国便以旧国名为姓.

13232218463:邓家姓氏的渊源
朱鸦邵______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

13232218463:百家姓“邓”姓的起源?创始人是谁?
朱鸦邵______ 郡望堂号 【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

13232218463:邓氏的由来
朱鸦邵______ 《中州今古》90年2期“姓源考”一栏刊有何兆麟同志的《邓氏 家族的根在新野》一文,该文的目的在考证邓氏家族的“根”不在邓州实在新野.但从该文对邓氏家族渊源...

13232218463:满族正黄旗姓邓的是怎么由来的? -
朱鸦邵______ 关于满族邓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载:自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尉.其孙邓广乾,曾孙邓智宗,俱任郎中.又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邓明安玄孙大章、茂忠俱任笔帖式.邓茂和...

扩展阅读

  • 谁知道“邓”的姓是怎么来的
  • 关于姓氏“邓”氏是怎么来的?
  • 谁知道(邓)姓的来历啊?
  • 有谁知道“邓”这个姓的来历
  • ...有哪些?“邓”字中有影响人物有哪些?哪些事迹值得我们
  • 邓字的来源和历史
  • 邓姓的来源和历史是怎么样的?
  • 关于邓姓氏的由来,要有史可考证的
  • 邓姓是怎么来的?
  • 邓家的来历
  • 拉屎是谁发明的
  • 智商最高的6个姓氏
  • 中国最可怕的一个虫子
  • 哪个王八蛋发明了作业
  • 智商最低的姓氏
  • 一个小孩唱的傻逼傻逼傻逼
  • 29个稀有姓
  • 死姓怎么起名
  • 中国智商最高的姓氏
  • 诸葛亮的坟墓有多可怕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