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代表诗歌有哪些

www.hanlefang.net    2024-06-16
~

曹操的代表诗歌如下:

一、《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龟虽寿》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三、《步出夏门行·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像鹤,羽毛黄白色。

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

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



13642737459:曹操的著名代表诗篇有哪些呢?
雷万胞______ 《蒿里行》、《观沧海》等著名代表诗篇,抒发出他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

13642737459:曹操诗的代表作 -
雷万胞______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642737459:曹操的代表文学作品是什么呢? -
雷万胞______ 诗歌主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散文主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学术著作有《〈孙子兵法〉注》.具体如下: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

13642737459:求几首曹操的代表诗歌
雷万胞______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13642737459:曹操的代表作品 -
雷万胞______ 曹操的《短歌行》传于后世的共两首,这里介绍的是第一首. 《短歌行》是“汉旧歌”(《宋书·乐志》),属相和歌平调曲.古辞已经亡佚.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都认为是指歌声长短而言.清人朱嘉徵在《乐府广序》中说:“...

13642737459:诗人曹操代表的诗作是什么?
雷万胞______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

13642737459:曹操写的诗有那些 -
雷万胞______ 严格的说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

13642737459:曹操的诗有哪些??越快越好!,急!
雷万胞______ 曹操写过的诗如下:观沧海 / 碣石篇朝代:两汉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扩展阅读

  • 曹操的诗歌作品有哪些?
  • 曹操一生中最著名的诗句
  • 曹操写的诗有哪些?
  • 关于曹操的诗有哪些?
  • 曹操的作品有哪些
  • 曹操的经典诗歌
  • 曹操的代表作是什么
  • 曹操最著名的5首诗是哪5首?
  • 曹操的诗有哪些呀?
  • 曹操的代表诗歌有哪些
  • 李白最吓人的一首古诗
  • 杜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 李白最诡异的诗一首
  •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 千古名句古诗词
  • 曹丕的代表诗歌
  • 李白最可怕的诗
  • 李白最霸气的十首诗
  • 李白代表作最有名的十首
  • 《观沧海》全诗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